有人問「在世得道」,所談的得道到底是何義,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,有可能達成嗎?其實「得道」即是印証自己本自具足的「成熟心性」不假外求,而不是有心外的一尊佛可以去成。
「在世得道」絕非夢境之中,遥不可及的抽象名詞,而是瓦解了一切迷信心外信仰的妄念,並粉碎了一般世俗佛教,所有多餘的「刻意造作」迷思,而印証到本師~釋迦佛陀「常淨我樂」的道心,這是人人皆有、本自具足的心境。
嚴謹的說,「在世得道」是人人可成、人人可得的事實,絕對不是只有少數轉世活佛、法王特屬的專用名詞。這才是釋迦佛陀所提倡「眾生平等、因為眾生皆有佛性」的最具體實際,和最切實的「得道」法義,也涵蓋了人類自然與人文的所有龎大智慧資產。
修行者若想「在世得道」,就必須跳脱「物我之間」的糾纏關係,才能重返大徹大悟的清淨真如本心。否則很容易就會掉入迷信的陷阱與危机,而導致沉淪在自我頑執顛倒的「諸佛無救」之境,誤以為自己是渺小自卑的,永生永世都不可能成就佛道,只有那些鳳毛鳞角之人才獨有,這樣的「奴性」完全喪失了獨立的思考人格,也漠視和否定自己的心中,本自具足尊貴佛性的存在事實。

 

所謂「諸佛無救」,乃是形容染執深重之人,自認為自己業障深重,不可能在今生今世抵達「在世得道」的解脱之境。
以毫無成道的信心來修行學佛,其结果可想而知,無論是修行、待人處事或興辦世間事業,注定都將會一事無成。
「物我」的糾纏關係,乃指「物質」的存在,正如同宇宙日月星辰的運轉,有春、夏、秋、冬,和晴時多雲偶陣雨,恰似動、植物的生老病死,和成住壞空的大自然現象,如同花開花謝的自然律,任何人也無法顛倒乾坤。
人類精神世界的諸法無我「空相」,只是一種知識性的思維作用而已,所有人文習俗與社交……等生活文化,都是受到自己「識蘊」的已知成見作用,而產生出一切顛倒造作的行為。
在「我」的能力上,沒人可以左右宇宙大自然的運轉,也沒人可以控制24節氣的規律。相反的「物」也不能主宰一切動、植物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生命循環律。而在「我」的精神作用上,則是因「物」的存在,而感受皆各自不同。
故,物、我之間的糾纏變化無論如何,「物」永遠是物,「我」永遠是我,終究是永遠互不干涉的存在著。

 

中國道家稱「我」為天,稱「物」為地,造作為人。中國的老祖先認為「天」是一切自然的法則,亦名為「道」,而「地」是所有形體的物質和合。

所以人和一切動、植物的形成,都是一樣秉天地陰陽之氣而生,並無好與壞之區別,這些道法的見地和佛教的色(物)與空(我)的心經論述遥相呼應不謀而合。

但是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,盲目與迷信也不遑多讓的同時、同步在進行擴大中,連標榜自然科學的研究也是一樣,幾乎沒有一樣是「理性」的。連天地、物我之間,也一樣都是單纯的存在現象,絕對不會因為任何帝王聖賢而增加、也不會因為冥顽愚痴而減少。這一切都是自然單純的發生,亦是超越一切立場的存在著,毫無保留、毫無對錯,更沒有「賞善罰惡」的造物者存在,而是無情之「情」、無心之「心」,真理無所不在的「道」在我心。

所有人文科學的生活文化延伸,在「人本主義」主觀感性的運作之下,所有一切事物的發展,都是「因人而生」。

在精神的作用上,人性是可以達到可歌可泣、天地為之動容之境;人性也可以為了自我欲望執著,而沉淪堕落到猪狗不如,無情無義的畜生心境。依此類推,舉凡一切生活習俗都可以事事劃分界限、在在表明立場、物物各有所本,正邪永遠誓不兩立的存在著。

簡言之,人本的心境處處有限制,有生老病死、也有悲歡離合的情緒感性作用,更有興衰榮枯的極限,這是屬於「物性」的内涵,亦是角度不同的真理示現。所有的神、佛、上帝、天主、阿拉、天帝……等等信仰,專門是為了世間各種不同品味之人而存在的,這就是一切有情眾生所謂的「有情」之處。

而三世恆常「在世得道」之人,就像天地一樣,以自然律的「無情示現」,而顯露出「真情」,這是以無我、無私、無立場的心境作為,才能真正表達出「無缘大慈、同體大悲的真性」之情。

若以「佛眼」看世間,絕對不是感情用事的凡夫之性,而是超越人本主義至善的「真性之善」,唯有如此才有資格談到「極樂淨土在我心中」,「自由自在往返極樂去來」之境。

能洞徹宇宙萬有的「真、善、美」之境,並非世俗人所謂表面造作出來,唯美主義的美德,而是「物我」融為一體,渾然天成的自由自在,而無有差别。

故,能照見五蕴皆空、解脱無礙的「真人」,就是形容真正「不虚此生」的人。

 

任何人都可以在今生今世,放下小我的私心、情緒、欲望、執著和名利,轉而成為無私利他的行持菩薩道,先完成自我情結的「放下智慧」,讓清淨的真心現前,就可以進入「覺知觀照」無始無終(沒有開始、也沒有結束)的正式修行了。
金剛經云:遠離一切虚妄,即見到自心清淨如來。在人本主義的迷信宗教、崇拜幻想的領域裡,世人總是一廂情願的妄念紛飛,誤以為「在世得道」之人,已經變成「不是人」了,必須要不食人間煙火、飛天遁地才行,至少必須突破一切自然限制的神人才行。這些都是因為個人的無知妄念,在有限的生命裡,想要尋求精神世界的偶像,來撫慰自己脆弱不平衡的心靈,導致讓人間世界存有造神的宗教團體有机可乘,所有活佛、法王、自命古佛轉世的大師們,就是在世人迷惘下應運而生,也符合世俗眾生病態的造神需求。連釋迦佛陀在世弘法辦道時,也不敢妄稱自己是轉世的大成就活佛,以免誤導世間眾生忘失了自己内在最尊貴的自心佛性。
如果修行學佛之人,不能明心見性,反而用自己顛倒無知與妄念的「不平常」心態,來看待在世得道之人時,肯定會大失所望。
故佛云:「三世諸佛不可得。」但世俗無知之人都會說,除非把「佛」請出來,他才要信佛。殊不知全宇宙最偉大、最尊貴的一尊神、佛,就是指每一個人内在智慧覺知的心顯現,也就是指吾人本自具足平等、正直的「自心佛性」。
嚴謹的說,在世得道者的「智慧善巧」神通萬變,絕非生死凡夫所能臆測與衡量。法華經普門品云:應以何身得度者、即可現何身而為其說法。
因為沉淪在生死輪迴中的人,都會以「肉眼」來看待世間的人、事、物,終究只能看到自己無知狹隘的心塵幻影;以邪眼看待世間的眾生,則天下絕無正人君子;以心魔之眼看天下,則眾生都是妖魔鬼怪;以憂思苦惱的煩惱心眼看眾生,則天下絕無快樂之人;若以慈悲菩薩之慧眼視眾生,則天下那還會有邪惡的眾生可以引度呢?修行的重點就是自性自度,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勞的。
那法師現在正在心靈早課中引度眾生嗎?
不、不、不!大家千萬別誤解了,法師只是以佛心,在跟心靈早課的十方諸佛們(形容好友們),共聚FB天空談論著美妙的心靈佛法,引導大家見到自己心中本自具足清淨的智慧和清淨的佛性,這是「以佛引佛」的最真實涵意;能當下聽懂之人,代表與道相應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所在。
因為世間眾生只想好逸惡勞,追尋自心欲望的私心滿足,根本不想浪費時間來上心靈早課,和受學與聆聽諸佛與諸佛之間的彼此問訊和對話呢!
這亦是佛陀在金剛經中明白開示:無眾生可度的最真實法義。

 

或許還有很多人,會誤以為修行學佛,終究只是在修出自我感覺良好,只是在自我欺騙的安慰,活在自私狹隘的晨鐘暮鼓和經聲佛號裡。
其實「晨鐘暮鼓」是在驚醒世間的名利客~「經聲佛號」是在喚回苦海中的迷航人。
不能睜眼說瞎話的錯解說,我沒見過煩惱苦厄,就說煩惱苦厄不存在;沒見過佛,就硬指世上那有佛的存在,未曾用心去覺知、活在當下的人,心靈田地必定是貧瘠匱乏的荒蕪狀態,終究是無法體悟自己的内心一念的覺知就是「佛性」的智慧覺悟存在;一念的愚痴就是「眾生性」的無知幼稚現前。
每一個人活在世上,不是「只要我喜歡、有什麼不可以」的追迷逐妄心猿意馬的欲心;也不是得過且過的活在毫無生命存在的價值;更不是傲慢自大的尊奉自己這顆尚未覺醒,還再追迷逐妄、漂泊流浪「五蕴自我」的世俗熾盛之心。
能夠發出真心,來追求「在世得道」的人,他的生命只會更積極的在生活,也會更盡情、更盡性的品味著生命中每一分、每一秒的甘美人生,絕不會自私自利的糾纏在名、利私欲裡攀缘。
在今生今世,到底誰才能賜予我們豐盛的生命體驗證?誰才能夠鞭策我們踏上「在世得道」的覺醒夢歸之路?說穿了只有「自我覺醒」之外,別無其它的「神、佛」啊!
換言之,能促使我們此生的失敗、不幸、受骗、痛苦、憂煩的命運罪魁禍首絕對不是天地、也不是別人,正是自我熾盛的世俗心與靈性萎縮貧困的傲慢邪見所造成的;這一切的一切命運流程,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當下這顆捉摸不定的妄念之心。
這些修行修心的概念與法要,都是本師~釋迦佛陀,在二千五百年前,就已經完成的「人間救贖」實驗與印証,並由歷代祖師們代代相傳至今,但很可惜的是,大家只喜歡「向心外」去追迷逐妄的修行學佛,卻不喜歡「向自心去覺知」平實的佛法、真理、智慧!

 

在初入佛門皈依受戒時,法師都會特別強調,以「恭敬、感恩、虔誠的心」來修行學佛,才能開啟自我的心靈智慧;以「慚愧、懺悔的心」,來覺知觀照自我的身體行為、言語口德和意念思维,才能心領神會「生命重生」輕安、法喜的踏實之境。
至此,大家就會明白「妄念」即煩惱、菩提即「道心」的真實法義了。但是煩惱心與道心並未離開過吾人當下的「本心」啊!
因此才會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至於大家能否在此生此世「在世得道、成就菩提」,那就是個人的事了,與法師絲毫沒有任何的瓜葛,畢竟「說法者」不執著弘法辦道的心態,本來就是「無說亦無得」之境。
而「在世得道」的心境,並非能用筆墨、言語所能形容一二,唯有抵達之人,才能會心一笑的覺知體會之境。
所有世間凡夫的虚妄墮落與煩惱痛苦,絕不是任何的魔眾來加害,不必指天罵地的埋怨命運罪業的報應,這一切的「遠因」,其實就是當下的「受苦」了。
地藏經云:一切命運的苦受,都是自己招來惹來的。今日的心性成熟幾分、明日的光明命運就會有幾分,當下藉事練心,淨心覺照的調整、修正自己人生觀的心態與認知,想過什麼樣的人生,就要自己努力去經營。
「幸福」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,自己先要擁有身、口、意的真善美之心,才會過著幸福的人生。
「在世得道」也不是理論和研究出來的,而是身歷其境的無私放下與慈悲智慧的奉獻,遠離所有的空思迷妄,才能印証自己内在心靈「未曾流轉生死、早已成就的那顆心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華嚴蘭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