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1.請問法師:何謂究竟空和究竟不空? 又,很多宗派會教導學生做臨睡前的死亡觀照,是否違背生命的喜悅,而造成灰身滅智的錯覺呢?

答:在禪宗的後期,禪教祖師為了調教弟子不受名利誘惑,為了克服物質的追求,讓所有弟子達到堅心一志,才加入死亡觀的功課。
目前禪密雙修的行者,每晚臨睡前都會做死亡的觀照,來斷除虛偽不實的言行,不再矯文飾過,不再掩飾自己的錯誤,也不再與任何人起爭執,所以很自然的就斷除了頑劣剛強的本性,這種死亡的觀照,後來就被稱之為「究竟空」的一種思考模式。
我們的肉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組合而成,受到因緣和合而形成肉體,這個肉體的生成是父精母血所賜予的,不屬於「我」的。
若吾人貪執於世俗的「我」時,那就是迷妄顛倒,所以才會受到情感、情緒的牽絆左右,而流轉於生死,終其一生看不破、放不下,無法覺悟。
所以從死亡的觀照中,能洞見這個世間所有的物質,本來就不屬於「我」所擁有。
在這宇宙天地之間,沒有一樣存在屬於我所擁有,連空氣、陽光、水,也不是我的,可是我們卻盡情的在享用這些資源,既然肉體不屬於我的,那精神上更是屬於空相的。
依此推論追根究底時,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想要感恩回饋天地的想法,但很不幸的是這種想法只能稱其為妄念。
因為只侷限在「想」的階段,尚未去做時,都可稱其為妄想。
除非真正去做的時候,才能洞悉世間一切物質,本來就是空的,所以稱其為「究竟空」。
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,想要修行學佛,光聽理論是不夠的,一定要實實在在的起而行,在修行的理論中探索,在實踐力行中體悟,當「我」對自己的生命做出負責與貢獻的態度時,那就稱之為「究竟不空」,也就是空而不空的道理。換個角度說,這個物質世界是虛幻不實的,那「我」對人世間的一切貢獻,也是空幻不實的,如果我對人世間不做貢獻呢 ? 那就代表我的生命是不存在的狀態。
因此當「我」在運用無私利他的貢獻時,我的生命才代表真正存在;當「我」自私自利時,我的生命就等於可有可無、不存在的狀態。
如果我們能超越「物我」之間的概念時,才夠資格受用對「死亡觀照」的覺悟。
在超意識初級班課程裡,法師經常教導學員臨睡前做癱屍法,進入死亡的觀照,就此對這個世間的一切人、事、物,做最後的告別。
當第二天醒來,發覺自己還活著時,就會有一種非常驚喜的心境,就會更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擁有,並將一切的「擁有」當成是向老天爺暫借的,就不會活在偏激不平的心境中,「我」就會用感恩的心來貢獻自己的專長,創造有益於世間大眾的事物。
故,臨睡前的死亡觀照,可以讓我們內心徹底覺醒,也會深層檢討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,對荷擔如來家業的用心有否加強的空間?對自己修行學佛的熱忱有否消退?
所以,請別誤解死亡的觀照,就是灰身滅智的消極作為,它反而是積極的生命態度呢!
結論是,究竟空與究竟不空,屬於禪教的空慧哲思。
而真正空而不空的境界是在強調,修行之人真正體悟娑婆世間的一切擁有,皆是向老天爺暫時借來虛假不實的短暫現象。
唯有了生脫死才是生命存在最真實的現象。
當你能體悟到究竟一切本是空的道理(稱之為應無所住),而又能對生命所做的一切無私利他貢獻做出回饋,不白白空過(稱之為而生其心)。
就像釋迦佛陀知道世間一切都是虛假不實,本師 釋迦佛陀才會清楚開示「世間一切有為法,都是夢幻泡影的非法」,但是佛陀依舊用一切有為法,來利益難調難伏的眾生,佛陀將自己生命存在的一天,就貢獻負責一天。
法師這麼開示你能明白嗎?
再換句話說,應無所住,就是印證「究竟空」,這是羅漢的心境之人,而生其心就是印證「究竟不空」,這是修行菩薩與諸佛心境之人的覺悟層次。
(文圖:華嚴之美~)
金剛乘弟子慧缘合什恭錄~ 
阿彌陀佛
2018年5月1日

 

圖像裡可能有植物和大自然

arrow
arrow

    華嚴蘭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