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5 . 請問法師:成佛的不二法門究竟為何?修行即修心,到底這顆心是什麼?又修行學佛的意義何在呢?(台北林小姐)

答:成佛的不二法門,最終的理論就是心無二志的決誓,荷擔如來的家業。
想要流轉生死苦海輪迴不斷,還是要超越六道生死苦海輪迴,皆由自己抉擇,與他人無關。
無論是出家或在家,對真理的修學,以及護持真理的決心,是否能夠徹底,只有這種心無二志的誓願決心,就是要讓自己當下的這顆心,完全醒悟而願意融入真理。
世間凡夫想要擺脫世俗自我的糾纏,恰似地藏經所開示的「千死千生」一樣,反覆不定啊!


但是對於一個堅心向道的人,他的「一心」絕無二志,忠貞不二的決誓,就是具備成就佛道的概念與決心,無論從內心的成熟,和世俗法的運用,都必須具備「虔誠」的信念,這種虔誠的信念,對一個世俗人與修行者而言,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,此生能否成就開悟,完全在於當下的一心,是否虔信不渝。


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,都是在強調「一心供養觀世音」,沒有第二個心,這就是修行者忠貞不二的虔信之念,遇到一切外境的纏縛,這顆習慣「心隨境轉」的流浪之心,只因為無比虔信的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,就能「念彼觀音力,眾怨悉退散」,這是真實不虛假的真理。


那到底「心」為何物呢?心是統括的名稱,由六根、六塵相互集結而形成六識,遂名為自我的「意識心」。
故依外境而聚集為「心念」,隨心念而起分別為「意」,依分別而形成所知者 為「識」藏,去追尋者為「想」,以識藏而決定者為「我見」,堅固我見而不肯變通者,為「我執」,以智慧的覺知觀照之力,即能證得般若智慧,而見到空性。


能應無所住者為般若智慧的妙用,其實皆是吾人一心「生起與幻滅」的過程,此一起一滅,即代表一生一死,一因一果的生死輪迴,住此者稱之為「纏縛」,無住者為「涅槃解脫」。
心即是性,本自湛然不動、喻之如水,因「境」而起動念,此稱之為心海起波浪,因八風而起,心海本是風平浪靜,會起煩惱情緒的波浪,是由八風吹襲而生出波浪,故名「幻生」;當八風一旦吹不動船舫(譬喻修行者的身心恰似一艘法船),則波浪滅去,又返璞為水,此即稱之為「幻滅」。


因幻生幻滅,故了不可得,因無自性,故名為空性現前。
水與波浪二合為一,因水性本無生滅,雖經千萬世亦無變異,以不可見故,而「非空」。
所以才會說:真空不空,以不見其有,然而妙用卻有如恆沙無盡,因此才會有「妙有不有」。此心「不生不滅」,非垢、非淨,故湛寂不動者,是其性也。此湛寂不動之性,不是像枯木槁石之不動,而是活活潑潑的見境起念,「頓悟」幻生幻滅皆了不可得。
心生於性、性從心而生,故知因緣為「假合」而有,是生處之不可得也,所以能從何處而來呢?


只有依境而生,絕非自有。
既然是依性而生,若無一切分別境相,又何來的起心動念。
故之因緣假合而有,生時不可得,滅亦不可得。
如果滅於境中,則境中不見增減,當此心滅時,性亦不見增加,動而不動,此滅之處,亦了不可得。
以此不可得之心,故不生、亦不滅,稱之為「不生不滅」。由此可知,生者幻生,滅者幻滅,都是一切假名而已。


至於修行學佛的意義又是為何?目的是要去除我執我見,眾生的習氣在「見境」時,當下即被奪,自己毫無主張才會流浪生死。
所以必須修鍊此心不被流轉,在二六時中,不雜亂用心,必須時刻、處處返璞歸真,回顧清淨本覺之性。
一切八萬四千法門,以發出菩提求道真心為首要的大事。祖師云:發心即成佛。只此一念,關係重大,不可思議。
行者切勿不可視為只是初步之發心,就輕忽、怠慢了自己不可思議的初發心。
智者求心不求佛,愚痴之人求佛不求心,每一個人都可以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不是不能,是不為也。
故,佛不度人,是人自度。
(文圖:華嚴之美~)
金剛乘弟子慧缘合什恭錄~ 
阿彌陀佛
2018年7月2日

圖像裡可能有植物、戶外和大自然

arrow
arrow

    華嚴蘭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