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皈依、受學呢?
皈依是投靠依止之意,也代表自覺的皈依之人,誠信大自然的生命真理,願意主動捨棄十惡的錯誤劣習,願意遵守五戒(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邪見),相信現在最實在的信念,就是認同「自心佛性」的存在,也就是生命的本質就是「佛性」。
也願意依循普世佛弟子所受持的五種戒律,而解脱人生一切的苦惱,開啟自心的大智慧,主動加入教團參予一切的運作活動,為弘揚「生命存在的真理」而盡心奮力不懈。
教團是由指導法師,所領導各司其職的僧團,為最高的指揮單位,所以皈依人必須奉行教團的弘法辦道原則,一切行為舉止皆以教團為榮,精進學習指導法師的法教,使自己逐漸成為教團千手佛大法幢的一隻手,並自動自發的當下承擔,成為教團的幹部,拹助住持方丈弘法利生的人天志業。
所有初皈依之人,依照教團的法教修學,久而久之,自然就能開啟心靈智慧的成熟,則一切萬千煩惱當下俱得解脱,從凡俗的小我意識,逐漸「轉凡夫性入四聖位」,再依自己所學,經過指導法師的親自印証、認同之後,才能去指導初學者,以免因自己的貢高不勤學而指導錯誤,就會打亂了傳承法教,更增加初學者的障礙迷惑,和指導法師的負擔。
皈依的原則大致有三皈、四皈、五皈不等。通常以三皈依為主,針對一知半解的初信者,所舉行灌頂儀式之後,成為「正信佛教徒」,依照教團的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這就是「轉凡入聖」的最真實法義。

身為正信的佛弟子,以尊奉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一切正信傳承教法為依歸。所以皈依時,會由指導師父引導,皈依本師 釋迦佛陀,而不是皈依師父個人,因為師父的任務只是「指導教授」的接引教化性質,亦是十方如來的侍者,而「師父與弟子」彼此都是生生世世皈依本師 釋迦佛陀的佛弟子。

「本師 釋迦佛陀」所代表的是吾人心中「常淨我樂」的自心佛性,阿彌陀佛所代表的是吾人心中「平等正直」的彌陀之心,藥師佛所代表的是吾人心中,本自具足「清淨琉璃」的覺性,這是所有「正信皈依之人」第一步入門應有的正確認知,就不會盲信外在的佛、法、僧了,因為外在的佛、法、僧存在的目的,就是要教導皈依之人,信仰「自心佛性的覺醒」,這是正信皈依的唯一重點,也是正式展開心靈智慧法門的開始,必須信守一切教戒,並執行實踐佛法教義的去「修行」。
但「修行」這二個字,自古以來已經被濫用無遺了。弘法利生的教團跟一般社會團體並無兩樣,皆是由一群「志同道合」與「共同理想」的人,所集結成為一股行善的力量,聞聲救苦、行俠仗義,為受苦受難之人,提供心靈智慧的解脱之道。其所不同於社會團體之處,只是追求的理想目標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不同而已。
一般社會團體是為了共同興趣、權益而結合,但弘法利生的教團,是以捨己為人、犧牲奉獻自己的能量為出發點,對内部的組成份子的心理建設,都會有一套嚴格「内修外顯」的標準,因為這是維繫教團弘法辦道的「人天志業」而設立。
而教團的靈魂人物「指導法師」的傳承、意志和智慧的証量道境,也攸關了教團整體的「法界層次」與「行動内涵」。一個清凈的教團,唯一的任務就是弘法辦道,其目的就是「開啟眾生的心靈智慧」與「提昇眾生的心靈力量」別無其它。
如果一個教團只會引導皈依的弟子,去追求心外的佛、心外的法,和自我造神時,終究只會讓受法弟子們忘失「修行」的目的和生命存在的價值,愈學就會愈傲慢自大、愈學就愈罣礙重重,世俗熾盛的心從未能止歇,完全無法覺察了知,自己因為缺乏正確的信仰,而背棄了自心最尊貴的佛性。
首先我們談到:
1、皈依佛~
這是「正信」之人,加入教團的第一個信念,皈依本師 釋迦佛陀亦是第一代的創教祖師,發願從皈依洗禮之日開始,永生依止這位大覺悟的創教祖師所立的教義,追求解脱生命苦惱的真理,同時強烈的希望自己也能在此生,印証無上的大覺悟。
2、皈依法~
「法」在此專指釋迦佛陀所說的真理教義經典,解脱一切束縛生命的煩惱障礙。佛法即心靈之法,佛教即心靈宗教,唯有「淨心覺照」徹底証悟自己的這顆心,才能明心見性的度一切苦厄,乃至印証自己内在未曾流轉生死、早已成就的那顆佛心。
換言之,每一位正信皈依之人,依佛陀親証的在世得道方法,按步就班去學習和實踐,即可稱之為「實証實修」。就可以擺脱纏縛心靈的一切苦惱。
若想在此生解放心靈,讓精神自由煥發,捨此佛陀正法,根本就渺不可得。
3、皈依僧~
「僧」即指教團之意,不是在指個人,每一位正信皈依者,跟隨教團參與、和進退,舉凡一切生活起居,或士農工商百工營生,佛弟子在外的一切行為,皆代表著教團對外的形象,其言行舉止在在與教團的榮辱息息相關。因此正信皈依之人,不祗是依止教團而已,實質上更負有延續教團命脈的使命。
4、皈依戒~
「戒」恰似世間的法律,宗教、社會團體的規矩。佛陀入滅之前,囑咐「以戒為師」,叮嚀後世佛弟子,都能堅守戒律,而達到教團的和諧無諍,這是佛陀生前的用心良苦。每一位正信皈依的佛弟子,都必須共同遵守教團的運作原則。
皈依之後,信守五戒:
1、戒殺~乃指不可殺人、不可自殺,連想的犯意皆不可生起。
2、戒盗~凡一切財物,非經主人同意,都不可順手牽羊,連想也不可以。
3、戒淫~專指夫妻或缺乏愛的基礎的性行為,皆不可違犯,連想也不可以。
4、戒妄語~停止一切惡口、兩舌、綺語,連傷害他人的咀咒、惡口、惡念、兩舌、推理的謠言,皆不可犯。
5、戒邪見~凡是賭、酒、毒、安眠藥,会傷害身心的東西,都必須謹慎小心,種善根得善報,種惡因得惡果,凡是一切善惡之念,都會促成善惡的「後果」,這就是所謂的善性、惡性的「循環」,不是不報、而是福報用盡,自然會到。
以上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稱之為「三皈依」,再加入皈依戒共合為「四皈依」。
而五戒是普世佛弟子,和參與教團的正信皈依受法弟子,皆應遵守的基本規則。
在佛法的熏陶下,所有正信皈依受五戒之人,發出求道的菩提心,學習鍛鍊時,經過指導老師的考驗認可之後,就可以更進一步的接受「菩薩戒」了。
經過菩薩戒之後,開始受學襌、淨、密的一切法教,從四皈依進入到五皈依的學習,再接受本尊法的灌頂閉關精進時,則名為六皈依的一級灌頂。
所有正信之人,從初皈依至六皈依的本尊灌頂,即代表進入教授團的阿遮利戒,就必須遵守十重戒,負有拹助住持方丈弘法辦道的擔當任務。
嚴謹的說,教團是由所有皈依眾組織而成,但領導核心卻是由菩薩團與阿遮利,所建構起來的,其任務是指揮教團執行住持方丈弘法辦道的曼達羅大法幢,一切落實運作的堅定意志,而在每一個層次的學習進修過程中,都有其不同的戒律,修學愈深、戒律也愈深,這些戒律都是在規範大家如何拹助八萬四千種不同心性之人,放下苦惱、而解脱自在的方法。
因為皈依、受法、菩薩行,都需要不同的規範與方法。(全文完)

http://www.huayen.com.tw/

 

arrow
arrow

    華嚴蘭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